文化衝擊
這次出國做交換學生,讓我體驗到了一些中西文化上的差異,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台灣,很少會看到在等公車的陌生人會互相聊天,然而,在美國的時候,他們可以因為對方穿的一件衣服,手上的一本書,就很自然的和對方開始聊天,不管是天氣、等會要上的課或是球賽,他們都可以聊得很盡興,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訝,不過,我最驚訝是我們前一天才剛認識的人,他隔天就願意帶我們出去玩,去滑雪,那時候我們原本要報名學校舉辦的滑雪活動,但是因為我們太晚報名,以至於已經沒有位子了,然而,有一天晚上,我們原本要走到體育館,卻不小心走錯到隔壁棟,也因此遇到了Ian,當我們在聊天的時候,說到我們想去滑雪卻錯過機會,沒想到他就說他可以帶我們去滑雪,而且他還願意教我們,結果我們隔天就跟著他一起去滑雪,體驗了一次難得的經驗。
另外,在學校的上課上也和台灣有些不同,台灣的課通常都是老師寫黑板或用投影片,單方面的傳授知識,然而,在美國,除了這種單方面的上課方式外,也有老師會先公布每週的上課進度,並把資料都先放在網路上,要我們自己閱讀,找資料,之後每次的上課都是以討論的方式教學,此外,我發現很多課都會附隨一個實驗課,不只限於訊號與系統這種主要的科目,就連英文課每週也都有一個小時左右的實驗課,有時候教你如何使用一些學校提供的寫作軟體,或是要我們當場寫一個小段落,相較於台灣的實驗課大多圍繞在主科的領域上,感覺挺特別的。
和Ian一起去滑雪
面臨最大的難題
這次去美國交換學生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和他人溝通,因為害怕,所以常常不敢說,再加上我聲音很小,又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達我的想法,結果就是別人大部分都聽不懂我在說什麼,有時候當我遇到聽不懂的字或聽不清楚他們的問題時,我會因為緊張,結果就直接愣在那裡,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在學校的時候,這個問題還比較好,當我出現溝通上的問題時,也許還有機會讓我多嘗試幾次去跟老師、助教、同學溝通,表達我的想法,然而,當我學期結束去自助旅行的時候,溝通的問題就變得非常嚴重,例如我在紐約要訂棒球賽的門票時,因為一些系統上的問題,所以我必須打電話去跟客服人員溝通,請他們幫我處理,讓我能從網路上訂票,但是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我所遇到的問題,即使我已經盡量描述我的問題,可是客服人員卻完全不了解我想說什麼,到最後,他覺得他花了太多時間在我身上了,所以客服人員直接要求結束對話,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但是我仍然不放棄,又試著打了好幾次電話,不斷練習,終於,我找到了能完整表達問題的方法,也比較知道要如何和客服人員應對,最後才買到夢寐以求的大聯盟球賽門票。
同時,溝通上的膽怯也造成我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因為比較不敢跟他人對話,導致別人跟我聊天的時候,常常講到一半,我就停在那裡,不知道要怎麼回應,久而久之,聊天的次數也變得比較不頻繁了,但是經過一學期的歷練之後,我覺得自己多少有點進步,雖然還不能聊得很流利,但至少相較於剛到美國的時候,我變得比較敢開口了,只是每次開口前都還是會猶豫、害怕,不過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為了看大聯盟的球賽,打了6、7通電話,吃足了苦頭
最有興趣或成就感的課程
在這次所修的課程中,讓我最有成就感的課程是訊號與系統II,然而這門課也是我最害怕,最辛苦的課了,當初看到課程介紹的時候,看到這門課只要學期總成績在45分以上就算過了,使我很擔心,不知道這門課會不會很難,畢竟在台灣,大部分的課都是以60分為標準,而且在我選修的所有課程中,除了這堂課以外,也都是以60分為判斷能否通過的標準,45分的這個門檻,讓我對這門課戰戰兢兢,我把大部分的讀書時間都花在它上面,深怕被當掉,幸好我在大同的時候有修過訊號與系統I,雖然已經隔了一年,但多少還有點基礎,而且筆記也都還留著,再加上在期中前的部分和我在大同時修的有部分重疊,使我放心不少,不過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複習才漸漸步上軌道。
在這門課中,我最大的罩門是實驗課,因為他們的實驗課都是用matalb程式去做模擬,但是我完全沒有學過,所以即使老師在課堂上有先講解過實驗大概的做法,我還是跟不太上,有時候沒在課堂上做完,還要而外找時間去實驗室做,最慘的一次是一天的時間中我花了十一個半小時在實驗室裡,然而,幸運的是,實驗課的其中一位助教剛好是大陸人,所以我每次遇到問題都找他幫忙,他也很熱心的教導我,幫助我度過了最艱辛的實驗課。
另外,我發現美國學校幾乎每週都有作業,而且大部分的課都一樣,有的作業事隔週上課時交,有的是每次上課都有新的作業要交,和大同有時候一到兩周才有一次作業的風格完全不一樣,此外,除了英文課外,他們幾乎每一門課都會安排至少有一到二個助教,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例如我每週交作業前都會跑去問助教問題,確定我寫的作業方向正確後,才會把最後的正式版本交出去,也因為我太常去問問題了,到後來助教都把我記起來了,雖然我也有找老師問過問題,但是因為我問題講不清楚,結果老師直接要我懂得如何問問題後再來找他,這讓我沮喪了好一段時間。
最後,雖然很辛苦 但還是有學到新的知識,有所收穫,也算是一個很難得的體驗。
曾經待了11.5個小時的實驗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