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衝擊
德國的教學方式偏向於激發學生思考,而老師在旁邊進行協助的工作,這體現在這裡的學生都很有自信,不像亞洲的教育多半是像填鴨式的教學形式。
而德國食物方面和台灣最大的不同便是整體上偏鹹,沒有水是沒辦法吃完的,但歐洲的餐廳不像台灣都會提供免費的水給顧客,因此餐餐都要買水似乎已經變成習以為常的事情了,不過德國又以啤酒聞名,因此啤酒甚至比水還便宜,多數人上餐館都會點上啤酒。
德國給人的刻板印象多是嚴肅拘謹的,但我有幸趕在啤酒節的尾巴參與他們的活動,在這期間看到的德國人多是熱情狂歡的,顛覆了我以為的刻板印象。德國人大概就是標準的公私分明代表,只要是上班日,幾乎不會看到德國人瘋狂的樣子,但一到了週末,德國人便會解放自我,算是令我大開眼界。
2. 面臨最大的難題
到了德國最令人感到沮喪的大概就是語言問題,因為德國並不像台灣一樣幾乎任何標誌都會附上英文幫助外國人了解,所以時不時就要把手機備著以便查詢,但斯圖加特有很多角落是沒有網路的,尤其是商場或地鐵站,對於剛到德國的人來說,這是最需要查詢的地方,所以也讓我培養先找好資料做好功課再出門的習慣,因為在台灣很方便,通常都會等到問題出現了才會去尋找解決辦法,而未雨綢繆。
斯圖加特的德國人普遍英文都沒有很流利,所以有時候點餐或是買東西的時候,就算你以英文詢問,有時對方依舊會堅持說德語,但身處對方的國家也無可奈何,只能加緊學習生活用的德文,雖然會因此覺得有點困擾,不過話說回來對於語文的練習多少是有幫助的。相形之下,台灣真的是一個對外國極為友善的國家,不僅硬體上的設備多有英文輔助,廣播也有多國語言,不像在歐洲國家的地鐵站,只有本國的語言,很多時候列車有問題,旅客都是無法理解的,更不用說是人了,台灣人遇到外國人多數會盡可能地用英文回答,但德國人有時候甚至連嘗試都不願意只會回你德文,更讓人覺得冷漠。
3. 最有興趣或成就感的課程
最有興趣的課程是一門攝影課,因為這學期的主題是斯圖加特的建築,因此我都會利用課餘的時間走訪斯圖加的的各個角落,以尋找適合的建築物,課程是以與教授討論為主,德國的教授都很尊重學生,不管作品是否符合教授的標準時,教授多是採肯定的態度,並以討論的方式與學生商討改進的方向,不會是以強硬的作風要求學生就行修改。我也在這門課獲得不小的成就感,因為教授不會只接受一種風格的作品,多樣的風格都會予以肯定與欣賞,無形中增加我對自己作品的自信。
留言列表